摘录节选:《正念的奇迹》

2023/08/0822:34:47 评论 71 views

缘起:

2014年4月因为生病,开启了学习之旅,有一位师兄推荐的《正念的奇迹》对我帮助非常大;下面是书中的一些摘录,如果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c_sati@qq.com,谢谢。2023年8月8日 zhanghao

 

【导读】 持续灵光一闪的顿悟

释自鼐
一个午后,微风轻柔地从临时搭架的棚帐吹进如来禅院的厨房,我决定问这里的越南禅修者──琳静,一个几年来一直萦绕在心里、感触颇深的问题:「是什么支持你能持续地来这个禅院煮饭,提供餐饮给这些参加每两周一次禅修的人?」

「你是第二位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她从容地回答:「这个越南禅院在加州刚成立时,大家轮流煮。后来我发现有些人因负责厨房而感到干扰禅修;或者借着帮忙厨房的工作,而不去禅堂。发现这些情形后,我便决定由我固定负责厨房,让每个人都可以专心禅修。」沉吟了一会儿,她平静地继续说:「虽然我因为负责厨房,禅修的时间比别人少。但每次我煮完后,常常内心充满『喜』,所以当我进禅堂打坐时,便很容易地进入,而能保持正念及专注。」
我内心不禁为之一震;我相信这是她多年来既深入地了解佛法,又活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结果。同时内心有很深的感动:在她那不带一点自我色彩的描述中,我知道这是因为她精确地掌握了培养禅修的要素。更重要的是,我也观察到她不是只有在禅堂禅修,当她在厨房煮饭的时候,总是安详保持正念地在做事。

结束和琳静的对谈后,我在心中告诉自己,要把她的故事带回台湾。她的体验厘清一个「入世佛教」的课题:入世人间服务和出世解脱烦恼如何不冲突?从琳静的经验中我学到的是:她将服务奉献的历程视为是增益个人禅修时,入世与解脱就是相辅相成,一体的两面。这样的课题,在中国禅门的训诲及高僧传记上,已有许多的解释及例证。然而,在当代佛教,能充分地揭示如何以禅修,运用在日常生活及社会服务的理论架构及实践步骤并不多见。

越南籍的一行禅师以「正念禅」提供越战中、战后受难者及参战国家人民一个疗愈及依归的途径。他所带领的「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基本上是来自他一向的悲愿:让现代人能在今世便得到佛法的利益──现世法乐,让一个社会能因更多人保持正念禅的修持而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的社群。基于这个愿景,他对佛法的诠释便不局限在一个传统、一个门户,而是以他个人的体证为基础,揉合了南北传禅法,并以诗意的描述方式,引导他人如何欢喜地直接进入修持为目标。

这本在1975年出版一行禅师所著作的《正念的奇迹》原是一封给越战期间,社会服务青年学校广兄的信函,这封信旨在提供收信的人,如何将一行禅师的教法应用在自己的处境中。它并不完全是教导,而是一种经验分享,分享一行禅师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在他所领导的小区中。因此,在他的字里行间,学派传统不被提及,有的只是经典名称,也没有太多的佛学专有术语。让人读来贴切感动的,是他温厚直接的观察,没有价值判断和道德训示,而是对现象的可改进处提供一套细腻贴切的方法。

这种禅风呼应出严峻禅门中的温厚慈悲,但却没有落入任何形式。相反地,修行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洗碗、喝茶,走路,陪太太孩子及和别人谈话。禅修可以无所不在,出禅堂、下坐后,正是用功的好时机。藉由正念禅,日常生活的点滴不再是琐碎无意义的细节枝末,而是通往「奇迹」的入手处。

这本书是一行法师的早期著作,文末附加上两篇初期佛教有关禅修方面的经典《正念经》和《大念处经》,及三篇大乘佛教的经典《学处集要》、《维摩诘所说经》和《心经》。这些经文的附加并不是一个随性的安排,笔者认为是一行禅师意图整合初期及大乘佛教的禅法,可视为是禅师「正念禅」的雏型。

 

本书共分七章,以下是针对各章内容,做分析性的介绍。

本书的开场,是藉由和一位禅师的好友亚伦的家常对话中展开。借着这位年轻父亲的体悟,一行禅师便埋下了两个伏笔:
第一,解决生命的困顿是自「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学到的,不是从书本上。
第二,是无限世界的切入,是来自专注地融入他者的世界;因而能消融他人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的界线。既能清楚地付出,同时又能超越「给予这件事」、「能给的这个人」及「受惠的人」。
上述两点,是亚伦在现实婚姻的困顿中,所顿悟的一个解答。

第二章则是一行禅师对亚伦的顿悟,做进一步的检证:如果亚伦不能一直醒觉地记得理智上所认识到的「自他不二」的原则,则当亚伦的「自我」意识生起时,因「自我感」所产生的冲突及压迫则仍会存在。
理智上的了解是概念的产物,它不等同已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身心活动。如何不落入推理思辨的泥沼、又能在每一个当下持续灵光一闪的顿悟,是一行禅师要立的论点;也是各个宗教精神修养传统共同的技术问题。禅师所提供的方法是:从最初透过知觉、观察呼吸,来培养时时刻刻醒觉的心。这时时刻刻醒觉的心,在最初阶段是在培养「正念」,进阶则是「观智」。「念」,是我们时时刻刻在运用的一个中性的心理活动。它基本上就像一栋大楼的守卫,他知道有人进来,但并不需要最更进一步的判断、分析,或是交涉任何事情。如向智尊者所分析的,和情绪、意志、想象等心里活动相比,「念」在我们一串极快速的心理活
动中,是十分不起眼,极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们能让这纯粹觉知的「念」持续地工作:保持听只是听,看只是看,不对所知觉、所思考的对象做任何附加上的想象。由此,心便能渐渐地脱离一向的惯性反应模式。如向智尊者所比喻的,「『念』最后显现为『阿基米得点』,在这支点上撬开了世间大量循环不已的『苦』的两个停泊地──无明与渴爱。」但这是一个历程,需有基础,也就是专注平稳的心。时刻保持知觉,观察呼吸的出入是最容易入手的方法。
呼吸和生理及心理的活动息息相关,从呼吸的粗细,急缓也可反呈心理的状况。藉由不同的方法,让心能够单纯地观察呼吸,进而开发心的洞察力。这是释迦牟尼佛所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方法。
《安般守意经》(Anapanasati Sutta)是一部完整地介绍从最初观察呼吸的出入,到彻底开悟的佛经。正念呼吸是Anapanasati的意译,是以呼吸做为心可以时时刻刻回归的依靠。就像一头牛被大绳系绑在一根大柱子上:时刻警觉的心就像大绳,将心安住在呼吸的大柱子。
从培养全然地专注呼吸到开悟共有十六种方法,在依照身体、感受、心及法分成四组。第二、三章内容主要,是根据第一组的禅修法,但一行禅师也加入个人体证所发展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介绍以观呼吸来培养「正念」。然而伴随着要透过「文字概念」要传达「非概念」的意旨时,禅师自己也落入文字概念的范畴,任何他所要教导的内容都有可能只是概念,并不一定能引导读者进入直接禅修的操练。
为避免因使用文字而导致读者只局限在文字层次,一行禅师大量使用如诗般的情境描述法,以避开传统注释书的分析法,或是依经文逐字解释可能带来的障碍:只停留在阅读文字的阶段(所谓「闻」的阶段),不懂实际操练(「修」的阶段)。
一行禅师发展出如诗般的禅修的「操作」语法,使阅读他文章的读者,可以跟着随他的文字去练习。禅师不落入「文字障」的坚持,在生活中持续地以呼吸来保持正念。将每一个生活细节琐碎的工作都视为是通往修练正念的场所。因为透过全然专注,当下生命的尊严;不可取代的神奇便在其中。
进入第四章,正念的观照包括更细微的对象:觉受及心念。一行禅师并未分别地探讨两者修法的不同,便将两者归属心念处的修法。他所着重的是如何「歇心」:借着身体的放松,单纯地观看各种觉受、情绪、想法;让心平静地观照心,像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流水般地看。持续不断直接且持续地观察心,渐渐地从见自心到见自性。到达见性的境界,则是主、客消融,真、妄一如。为说明两者境界的不同,一行禅师引用两个明喻:猴子及影子;来显示初阶修练以心观心时,此时心仍需要刻意地去观心。「一旦心能直接且持续地觉知它自己」,心念处的功夫便进入另一阶段的境界:「并没有两颗心」,不会落入自我中心所建构的对立分别的世界。不会「被孤立个体这样的虚妄分别所分割。」
这简要的说明,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契入「一味,不二」的境界:是透过持续地「观心」所体会的悟境;而非经由解释或是想象的概念产物。
延续第四章观察自己的心念及心性的基础,第五章则是教导读者进一步地观察心和心念的对象如何地相依相生:没有一个认识对象和能认识的心是绝缘无关的。换言之,只要有认识的活动就有被认知的对象。基于此「因缘观」的体认,一行禅师明确地请读者远离哲学推理的思维,而直接观察自己的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然而一行禅师并未根据《大念处经》中法念处的五蕴观的方法。此经主要以观各个蕴的生灭,并非以无常、苦、无我等诸蕴的共同特性做为观照的对象。
从第五章开始,一行禅师所提出的观法很明显地是更接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空观世界:一个不落入以语言、概念所界定的二元世界;一个经持续不断地观察心念纯熟后,所乍现的世界。
因此切入直观世界的途径是有其步骤,首先从观察个人的心念,接着是要个人身心和外在宇宙的相依关系开始观照,直到能观到:「你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本为一个整体……这个世界每一秒都在滋养着五蕴。自我就是五蕴的和合。」根植于此种体悟,方能透澈地了悟:生死是一体两面,进而能活出同体大悲的精神。
第六章,为更清楚地证明因缘观如何能引领入禅修者真实世界,一行禅师特别探讨大乘唯识学中宇宙万法的三种特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及圆成实。再次地,他强调由禅修的观照切入依他起之本性,进而摧破一向被坚固地认为是具有实质的虚妄自我。同时,为不执着这个立场的强调,他又以一个生活中的不二经验,呈显因果同时不二的洞察。当行文到一个如此深刻及高妙的境界,一行禅师赶紧在第七章引入一个宗教故事:
一位禅修者无论志向、境界多高远,都不忘照顾周围的人。

此书中所描述的美妙超然的空性、不二的境界并不是一种想象,而是一行禅师个人为解决个人的痛苦,为高深的佛法能在现世中便能让他人得到利益,所提出的禅法。一般初学者要在短期内,仅仅靠读书面的字,是无法马上达到上述的意境。
我们如果沉静地检视一下自己活过的经验,短期内要达到上述的意境,事实上也是需要不断地练习。果真如此,此书的内容岂不成画饼充饥?或者只是一种禅诗意境的欣赏?
更清楚地说是: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化平凡庸碌为神奇?难易与否就在读者的切入角度。笔者建议读者把此书当成「心灵操练手册」把例子当成动画示范,时时刻刻都拿来用,只因禅观的修练就像练习任何一种技术;例如学开车,唯有透过实际地操作练习,神奇自然在心头!
(本文作者为美国加州整合学院文学博士,现职为香光尼众佛学院讲师)

 

英译者序 这本书本身就是奇迹

摩比.侯(Mobi Ho)
正念的奇迹》原是以越南文写成的长信,写给广兄,一位1974年在南越的社会服务青年学校的主要成员。一行禅师在1960年代推动「入世佛教」,设立了这间学校,引导年轻人以慈悲精神投身社会运动。毕业后,学生运用所受的训练,帮助在战争的骚动中被捕的农民。他们帮忙重建遭轰炸的村庄,教导孩童,设立医药站,还组织农业合作社。
在战争引起的恐惧与不信任的气氛中,这些工作者的调停方式常被误解。他们不愿支持任何一个武装政党,他们认为两边都仅呈现单面真相;他们相信真正的敌人不是人,而是意识型态、憎恨与无知。但是这样的立场,威胁到那些卷入这场混战的人。因此,在青年学校设立初年,学生遭到一连串攻击,还有数人被绑架、谋杀。战争不断拖延,即使在1973年巴黎和平协和条约签订之后也还是如此;不因困顿和苦厄而屈服,有时似乎是不可能的。以爱与宽容的精神工作,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再困厄也要保持正念
一行禅师在被越南放逐、停留于法国时,写信给广兄,好在这黑暗时期鼓励他们。

一行禅师希望能提醒他们那最基本的守则︰即使在最困苦的时候,也要随顺自己的呼吸来培育并维持平静的正念。

由于广兄和学生们,既是他的同僚也是他的朋友,这封最后成了《正念的奇迹》一书的长信,显得私密而直接。当一行禅师说到村落小径时,他说的是他和广兄共同走过的那条小径;当他提到孩子明亮的眼眸时,他说的是广兄的孩子。

我很高兴地接下翻译这本书的英文版的任务。最近三年来,我都和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在一起,日夜沉浸于越南语的韵律中。一行禅师已经成了我「正式的」越南语老师;我们逐句逐句地、缓慢地读完了他较早的著作,我还因此知道了许多不常见的越南佛教词汇。当然,老师在那三年教我的,远远超过语言这件事。他的存在本身,即能恒久而温柔地提醒我们重返真我,并保持正念分明而达致觉悟。

连结世上众生的媒介

当我坐下来翻译《正念的奇迹》时,我记起过去那养成我正念之修持的岁月片段。有一次,我正手忙脚乱地炒菜,偏偏又找不着一只原本放在胡乱堆栈的锅子与材料间的汤匙,在我忙着四处搜寻时,老师走进厨房,笑了。他问︰「摩比在找什么?」理所当然地,我回答︰「汤匙!我在找汤匙!」老师再次带着微笑,回答道︰「不,摩比在找摩比!」老师建议我缓慢且稳定地翻译,好维持正念。我一天只翻译两页。在夜间,老师和我仔细检视文页,修改并校正字汇和文句。

前言

一行禅师

我很高兴看到我的书被译成汉语并出版。对我来说, 这是一次向中国历代祖师报恩的机会。

我十六岁的时候,出家当了一名沙弥。我使用的第一个佛教功课本是用古汉语写成的。在学习佛法的头十年 间,我使用古汉语佛教经本,并参考当代法师用现代汉语写成的对这些经文的注解。我接触梵文、巴利文和藏文佛教经典那是后来的事。我终生难忘我从中国的祖师大德那儿受惠太多。我愿借这次出版我的汉文版著作之机会, 向自我当沙弥时候起就开始受惠于其中的这一智慧之源表达我的无限感恩之情。

做沙弥的时候,我就已经受到了人间佛教之理念的激 发。在我的内心有一个强大的信念,那就是:假如我们能够把佛教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那我们将能够引导我们的社会朝着正义、自由和慈悲的方向转变。就因为我的内 心存有这个信念,所以尽管那时我置身于佛教实践的种种腐败形式中,但我并没灰心丧气。我告诫自己:你必须帮助提出一套能够适应我们这个现代化时代的佛教教法和修行方法,它能够与现代科学、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生态学以及社会正义之理念相并而行。

1952年,我曾经写过一本书,题目叫做《家庭生活中的佛教》。几年以后,我又写了另外一本书,名字叫做《日常生活中的佛教》。自那以后,我开始帮助创办佛教高等学校、佛教大学、佛教青年社会服务学校以及佛教刊物,旨在 把佛教的修行纳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当我还是沙弥的时候,着手研究和实践的佛教教法就是禅和净土,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都受到了密教的影响。作为一个修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目睹了我的祖国被卷入战争、暴力、贫困和社会非正义之境地。我所接受和实践的禅和净土的教法看起来于我周围和内心的痛苦并不能产生直接的效用。于是我努力地研究佛教的基本教义,特别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希望能够为我那时的痛苦重新找到直接的答案。多亏《安般》、《四念处》、《释中禅室》等等经教,我找到了佛陀有关现法乐住(愉快地活在当下)的教义,并能够恢复人间佛教的本来面貌。我的心里充满了希望。你只有触及并透彻地理解了痛苦的本质(即苦谛),你才能够明白出离痛苦的方法(即道谛)。理解了苦谛,你才能够遵循修行之道,导归灭谛(即转化痛苦烦恼,恢复身心的健康)。佛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现身受证(即当下解决生命的解脱问题)。佛陀坚持宣称,法受用于此时此地,当你开始修行的时候,痛苦的转化和心灵的康复(即灭谛)就已经开始了。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北美和欧洲等 十三个以上的国家举办正念静修中心和正念日。在这些 静修活动中,人们接受有关修行的教导,练习观察和拥抱他们的痛苦,并深入观察这些痛苦然后转化它们,以便恢复他们身心内部的平静与和谐。练习坐禅、行禅、正念呼吸、正念平卧、全身放松,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现法乐住、现身受证的目的。静修之后,很多人已经能够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恢复与家人的交流对话。带着同情心去倾听和爱语是最基本的练习之一,如果正念和止观的力量没有培养起来,要成功地做好这些练习将是有困难的。

我希望我的英文著作能够被全部译成汉语,并在中国流通。当然,对我和我的朋友们来说,能够时常来中国并基于这些书的教法举办一些静修活动,与中国的法师们保 持生机勃勃的对话,那当然是一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情。 我们必须重振佛教,这样它将会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力量的源泉,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帮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消除烦恼,坦然面对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

 

 

如果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c_sati@qq.com,谢谢。2023年8月8日 zhanghao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